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市发改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追赶江浙、争先江淮”,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
一是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逐季回升、质效向好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5.8%。
二是区域合作实现新拓展。协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获省政府正式批复,“一区三片”建设加快推进,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总投资378.2亿元,分别增长21.1%、27.2%。沪皖两省(市)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框架协议正式签署、高位推进,长三角(广德)康养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沪苏浙来宣投资实际到位资金占比达86.3%,高于全省23.4个百分点。
三是项目投资实现新增长。工业强市“6543”计划超额完成,全年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分别为610个、514个、435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家。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全年在库项目2194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85亿元。中煤宣城电厂三期项目正式签约。宁国龙潭、绩溪家朋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在建3座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380万千瓦,居全省第1位。
四是产业发展实现新提升。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产业产值达850亿元、750亿元,分别增长20%、74.4%;两大产业规上增加值增长18%,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超五成。“2+3+4”产业链招引项目596个、总投资2269.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43%,居全省第5位。
五是园区改革实现新开局。宁国、宣城经开区入选国家级开发区通报表扬名单,宣城高新区列入省级开发区通报表扬名单。科学开展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目前已完成方案报省审核修订后全市9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核准面积有6696公顷增加到16583.3公顷,扩大约2.48倍。市级园区优化整合扎实推进。
六是绿色转型发展实现新成效。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约434.3万千瓦,购买绿证203.21万张,完成能耗目标任务。宁国市、广德市获评2024年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广德经开区获评2024年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
七是民生保障实现新进步。高质量实施47项民生实事。信用为企优环境工作连续5个季度居全省前5位,近12个月城市平均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位居第16位。
二、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持续抓好经济运行调度,充分发挥市经济运行专班作用,紧盯年度目标,坚持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首季“开门红”,奋力实现“全年红”。二是紧紧抓住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和沪苏湖高铁开通的历史性机遇,全力推进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等重大平台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三是建立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联动机制,统筹好招引、建设、纳统和入规工作,不断提升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纳统率和投产率;实施项目建设攻坚专项行动,聚焦“两重”“两新”等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精准对接国家政策导向,全力提升项目谋划的精准度、成熟度,在项目谋划储备争取推进上取得更大成效。四是全面落实产业链专班“七个一”工作机制,以工业强市“6543”工程为抓手,同步推进“2+3+4”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五是稳妥有效有序推进市级园区优化整合,持续跟进做好国家开展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精简优化开发园区考核指标体系。六是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统筹开发利用光伏、风电、充电基础设施等新能源应用场景,努力扩大能耗空间;打破单一经营主体瓶颈制约,推进天然气、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七是高质量实施民生实事,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一体推进以工代赈、水库移民、军民融合、物资储备、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八是推动“十四五”圆满收官,力争各项指标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纲要,确定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