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完成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情况
2022年,市发改委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尽责用心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承压向前、回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常态化精准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调度,充分发挥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职能,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努力确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贯彻落实中央及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及时出台促进市场主体提质扩量增效、抗疫助企促发展和扎实稳经济等若干举措,全市经济平稳向好健康发展。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4.4亿元,增长4.2%,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4%,居全省第8位;战新占规上工业比重46.5%,居全省第4位。在省对市季度点评中,我委牵头的“经济运行”指标,2022年4个季度排名分别居第7、第7、第6、第4位。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2022年全市省重点项目689个,年度计划投资669亿元,计划开工项目315个,计划竣工项目105个。1-12月,全市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08.1亿元,投资完成率126.1%,居全省第2位;新开工项目342个(储备项目转化开工32个),计划内开工率98.4%,居全省第5位;竣工项目158个,竣工率150.5%,居全省第6位。
(三)强化对上争取。2022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补助资金等上级资金9.2亿元;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14个,额度16.8亿元(截至目前,已签约投放项目7个,投放资金12.23亿元);争取部分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项目17个,总投资13.6亿元,贷款需求4.1亿元(截至目前,已签约投放项目5个,投放资金5515万元);联合财政部门获批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72个,当年发行专项债券64.86亿元;中长期贷款签约项目28个、金额11.25亿元;投放项目28个、投放金额6.54亿元;支用项目24个、支用金额1.66亿元。
(四)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印发《宣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小组工作规则》《宣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宣城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构建宣城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能源、工业、农业农村、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二是印发七项制度、实行预算管理、召开专题会议、强化预警监测、开展节能督导多措并举狠抓能耗“双控”。三是全力推动抽水蓄能电站、中煤宣城电厂三期等能源项目建设,同时委托中电建华东院开展全市光风储资源普查工作,初步形成全市新能源资源一张图。
(五)加速工业经济发展。以“三重一创”为抓手,依托中鼎集团、皖南电机、精方药业等行业领军企业,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持续推进宣州区生物医药专项建设。引导产业创新发展,宣城先进光伏技术有限公司钙钛矿光伏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安徽富凯特材有限公司高端不锈钢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列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组建计划。全年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基地产值达362亿元,增速20.86%;我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双招双引”项目数居全省第3位,宁国中鼎高性能密封件项目纳入2022年省重大创新计划(全省共6个项目纳入),获得1163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推进“标准地”改革,2022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共以“标准地”形式出让土地176宗,合计8050亩,占全部产业用地出让面积的68%。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2021年园区转型升级考核位列全省第7名(较上一年度前进3位),广德经开区、宁国经开区进入全省前30名。
(六)推进服务业发展。制定《服务业经济运行推进方案》《2022年四季度服务业核算指标调度方案》,通过组织半月行业分析、每月专题会议、季度推进会等方式,强化分级分类调度。绩溪县“全域旅游示范建设”获批为“十四五”省级服务业改革创新首批试点。宁国经开区、广德经开区、博瑞特获批为省级“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试点区域、试点企业)。我市现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家(绩溪县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推荐宣城国际陆港、定埠港进入省级物流节点建设培育名单、宣城市皖江冷链进入冷链基地建设培育名单。
(七)推动区域联动合作。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印发工作要点,制定“十四五”重大项目清单,建立重点项目库。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配合完善示范区建设方案。着力构建“双圈联动”发展格局,组织参加2022年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参加杭州都市圈第25次主任办公会议,推动一体化合作。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工作部署,会同黄山市共同推进“大黄山”(皖南)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强与省发改委及规划编制单位对接,全力配合开展规划编制,牵头组织开展可利用旅游资源梳理摸排。
统筹做好粮食安全、能源保障、军民融合、物资储备、社会信用体系、价格等其他方面工作。
二、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法规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办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情况
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法规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审议意见,市人大常委会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情况、2022年上半年计划报告审议意见等事项,针对指出的问题,高度重视,研究分析,明确举措,扎实整改,办理情况均以已及时反馈报告。
认真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在委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和机关党委学习计划中,重点安排《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公务员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学习。同时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组织学习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全年共召开24次党组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
三、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情况
2022年,我委(局)共承办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案37件,其中,主办25件,协办12件。目前全部议案都已办理完毕,办复率、见面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委高度重视交办件办理工作,迅速成立了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抓督办,责任科室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逐件进行研究,将提案和建议分解至各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科室,逐件登记造册,明确办理时限、办理要求、办理流程。
(二)注重交流,强化沟通。代表和委员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办理本次交办件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先沟通后办理”,“先沟通后答复”的方式,通过电话、面谈等形式,认真听取代表委员对办理工作的意见,让代表委员充分了解我委工作职责,切实做到办前联系、办中协商、办后回访,确保了“事事沟通”、“件件面商”。
(三)积极主动,强化督办。对涉及我委的会办件,积极与相关主办件单位联系,及时将会办函反馈给相关主办单位;对涉及我委的主办件,主动与会办单位联系,及时跟踪会办单位交办件办理情况,沟通办理意见,确保我委主办件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同时切实加强督办问效,形成工作闭环,确保各交办件“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四、2023年度工作总体安排情况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完善全市经济运行分析和重点工作调度机制,坚持按季度、双月、月度进行分层分级调度,分行业、分领域分析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重大部署、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研判经济形势,剖析问题及原因,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按月分解目标任务,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全年红。结合“十四五”前半段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
(二)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2023年拟实施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以上项目771个以上、完成投资840亿元以上;其中新开工项目500个以上,竣工项目400个以上;谋划储备项目800个以上。进一步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再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做到“项目等机遇”。进一步谋划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牵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大项目,积极补链、延链、强链。进一步做好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专项债券项目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备选项目申报工作。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将新谋划的铁路、高速公路、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纳入重点专项规划,为加快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三)持续推进低碳绿色发展。一是印发并实施《宣城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引导各县市区结合落实市级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科学合理确定碳达峰目标。二是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能耗指标单列等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省支持。三是推进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推动试点园区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四是进一步扎实推进能耗双控工作,在科学分解能耗双控指标、能源预算管理、项目审查关下功夫。
(四)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抓好农业项目建设,同时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二是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产业集群,增强新优势,聚焦创新平台,培育新动能,聚焦先导优势,闯出新赛道。三是高质量发展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发展质效,实施集聚专业发展,深入推进“两业融合”,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四是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对标对表沪苏浙,开展开发区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围绕“2+8”特色产业链及自身主导产业,聚力招大引强。
(五)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都市圈一体化融合,坚持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持续推进多层级、宽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大黄山”(皖南)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地建设,紧抓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契机,加强与新安江流域地区的交流合作。
(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做到抓购销,稳定粮油市场供应;抓调控,强化粮食安全管理;抓项目,提升仓储设施能力;抓管理,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抓监管,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七)多措并举保供稳价。一是持续做好保供稳价相关工作,特别是涉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的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工作和“惠民菜篮子”建设运营工作。二是密切关注天然气价格变化情况,向用气企业发布提示函,帮助企业调度生产。综合施策,保障天然气供应,组织开展水电气专项行动,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