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发改委>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75E/202401-00028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发改委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1-25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75E/202401-00028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发改委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1-25
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4-01-25 09:23 来源:宣城市发改委 浏览次数: 字体:[ ]

由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已执行过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规定,现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形成本报告。评估期为20211月至20236月。

一、《纲要》执行情况评估

“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追赶江浙、争先江淮”,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纲要》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1591.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14.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6853元,折合11426美元,跨越1万美元大关。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45家,居全省第4位。创成省级创新型城市。宁国、广德再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产业发展提质提效。形成“2+3+4产业体系。两大主导产业中,新能源企业已超100家,安徽华晟新能源成为异质结光伏技术和产能全球第一的业内领军企业;汽车零部件规上企业超300家、接近全省总数的1/5,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19%。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6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63个。招大引强实现突破,仕净高效太阳能电池、宏润高效光伏电池等一批百亿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开放发展走深走实。谋划挂牌成立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溧宁高速溧阳段,宁宣杭高速临安段、高淳段等3条省际高速断头路全部打通,宁安高速宁国段年内可实现通车。“三区一港”建设实现突破,跨境电商交易额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分别增长93.8%128.6%,宣城综合保税区项目已落户企业21家,宣城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累计发货3万标箱。

——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8条等政策措施。常态化召开政商恳谈会、搭建政企对接平台做法获《经济日报》报道。在全国首创“政务服务最先一公里”模式,荣获政务服务指标全省标杆城市。

——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加强用能预算管理。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率稳居全省第2位,水质指数排名全省前列,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获得国务院2021年林长制工作督查激励、2022年生态文明督查激励。

——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三公里”就业圈和充分就业社区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提标扩面,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较上年增长8000人,是全省5个常住人口正增长的城市之一。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纲要》确定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安全保障五类共30项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22项、约束性指标8项。截至评估期末,4项预期性指标已提前达到目标;10项预期性指标和6项约束性指标进展正常,预计能够如期完成目标;4项预期性指标和1项约束性指标进度滞后,完成目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4项预期性指标和1项约束性指标因数据不再统计发布、暂未组织新的调查等原因无法评价。

——4项预期性指标已提前达到目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2022年为13.49万元/人,已超过“12万元/人”的规划目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2年为62.6%,已超过“60%”的规划目标。

进出口总额:2021年、2022年年均增长31.2%2022年为33.4亿美元,已超过“25亿美元”“增长5%”的规划目标。(但今年以来该指标出现负增长,需高度重视。)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评估期末为4.78个,已超过“4.6个”的规划目标。

——10项预期性指标和6项约束性指标进展正常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21年、2022年年均增长12.1%,今年上半年增长7.5%,总体上超过“增长8%左右”的规划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21年、2022年年均增长13.2%,今年上半年增长15.3%,均超过“增长10%左右”的规划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1年、2022年年均增长11.3%,今年上半年增长11.5%,均超过8%左右的增速目标,预计能够完成“926亿元”、“增长8%左右”的规划目标。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21年增长20.9%2022年增长17.9%,均超过“增长12%”的规划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21年、2022年年均增长24.3%,今年上半年增长2.4%(因统计口径调整,数据下降),总体上符合“增长15%以上”的规划目标。

高新技术企业数:评估期末为660家,增加280家,距离1000家的规划目标还差340家,预计能够完成规划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2022年年均增长7.4%(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9%),今年上半年增长5.9%(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基本符合“高于经济增长”的规划目标。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2022年年均增长8%;今年上半年增长9.3%,符合“高于经济增长”的规划目标。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评估期累计数为11.53万人,较之“20万人”的规划目标已完成57.65%,预计能够完成规划目标。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按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9.5万人计算,评估期末为3.1个,增加0.72个,预计能够完成“3.3个”的规划目标。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约束性指标,2021年、2022年两年累计完成省下达考核目标,预计后半程可完成省下达目标。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束性指标,2021年、2022年两年累计完成省下达考核目标,预计后半程可完成省下达目标。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约束性指标,2021年、2022年均完成省下达目标,预计后半程可完成省下达目标。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国控断面):约束性指标,2021年、2022年均完成省下达目标,预计后半程可完成省下达目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束性指标,2021年为128.7万吨,2022年受高温干旱影响,粮食实际产量126.8万吨,预计2025年可保持在127万吨以上,完成规划目标。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约束性指标,2021年、2022年两年均完成省下达目标,预计后半程可完成省下达目标。

——4项预期性指标和1项约束性指标进度滞后

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2022年分别为1798.9亿元、1914.4亿元,年均增长6.9%,今年上半年为980.9亿元,增长6.7%,均低于7.5%以上的增速目标。原因主要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叠加疫情影响,经济发展未能达到潜在增长率。预计完成“2500亿元”、“增长7.5%以上”的规划目标有一定挑战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2022年分别为7.21万元、7.69万元,年均增长7.2%,均低于8%左右的增速目标。预计完成“10万元左右”、“增长8%左右”的规划目标有一定挑战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2021年、2022年、今年上半年分别为48.1%46.5%42.6%。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统计口径调整(该项指标我市仍居全省第5位)。预计随着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招大引强深入推进,该项指标能够止跌回升,但完成“53%”的规划目标已不可能。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022年为5.09件,全省6.58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到2025年仍有望实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规划目标。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束性指标,2022年为10.45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年。但随着我市推出一系列创新人才政策,进一步引进各类人才,预计到2025年有望实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规划目标。

——4项预期性指标和1项约束性指标无法评价

由于市级层面无法测算、不再反馈发布、暂未组织新的调查等原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预期寿命4项预期性指标和森林覆盖率1项约束性指标无法评价。

综上,30项指标中,除无法评价的5项指标外,其余25项指标有20项达到或超过时序进度。未达到时序进度的5项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4项指标尽管有不同程度的滞后,但预计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长三角一体化等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我市一系列工作举措落实见效,仍是有可能实现规划目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1项指标,由于统计口径调整,数值逐年下滑,完成原定目标已不可能,建议按照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省规划目标为43%)的标准,由53%调整为44%

 

 1:《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属性

规划目标

实施进展情况

进度

情况

2021

2022

2023

上半年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预期性

总量2500,增长7.5%以上

总量1798.9,增长9.7%

总量1914.4,增长4.2%

总量980.9,增长6.7%

进度滞后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预期性

总量10左右,增长8%左右

总量7.21,增长10%

总量7.69,增长4.4%

——

进度滞后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预期性

12左右

12.60

13.49

——

提前完成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预期性

8左右

15

9.2

7.5

进度正常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60

61.75

62.6

——

提前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预期性

10左右

16.4

10

15.3

进度正常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预期性

总量25,增长5%

总量28.3,增长45.8%

总量33.4,增长18%

总量14.5,增长-15.4%

提前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预期性

总量926,增长8%左右

总量757.1,增长20.8%

总量776.2,增长2.5%

总量420.4,增长11.5%

进度正常

二、创新驱动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预期性

12

20.9

17.9

——

进度正常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预期性

15以上

35.6

14

2.4

进度正常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预期性

53

48.1

46.5

42.6

进度滞后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统计部门反馈,由于国家统计局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统计制度方法还在完善中,市级统计部门目前无法提供可比较、可对外公布的数字,故该项指标目前无法测算。

无法测算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59

5.09

——

进度滞后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预期性

1000

460

566

660

进度正常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预期性

15以上

202210月份开始,省统计局不再反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数据,市统计局无法进行数据测算与核实。

无法测算

三、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预期性

高于经济增长

增长9.5%

增长5.4%

增长5.9%

进度正常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预期性

高于经济增长

增长8.7%

增长7.3%

增长9.3%

进度正常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预期性

[20以上]

4.36

4.71

2.46

进度正常

城镇登记失业率(%

预期性

4.5以内

2022年以后省人社厅不再发布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

无法测算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预期性

4.6

4.1

4.5

4.78

提前完成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

师数(个)

预期性

3.3

2.77

2.92

3.11

进度正常

人均预期寿命(岁)

预期性

高于79

当前最新数据为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78.27岁。

无法测算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约束性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

10.45,低于全省0.3

——

进度滞后

四、资源环境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约束性

省下达

累计完成省下达考核目标

——

进度正常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省下达

累计完成省下达考核目标

——

进度正常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约束性

省下达

93.1(完成)

91.5(完成)

——

进度正常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国控断面)(%

约束性

省下达

93.8(完成)

100(完成)

——

进度正常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高于60

2018年后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未组织开展森林资源年报统计工作,仍沿用了2018年森林资源年报数据(59.46%)。

无法测算

五、安全保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约束性

127

128.7

126.8

——

进度正常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约束性

省下达

完成

完成

——

进度正常

(二)主要任务实施情况

《纲要》确立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13个方面主要任务,经过2年半的努力,13个方面任务有力推进,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1.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把建设“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作为最有利依托,着力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聚力推动重大合作平台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有序推进。谋划“一地六县”合作区总体空间规划布局,获得省专项政策措施支持。成立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谋划挂牌成立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构筑“一区三片”总体空间框架,其中启动区面积8.6平方公里。全市在建制造业项目中,来自沪苏浙投资项目和到位资金占比均超80%

专栏1:“一地六县”合作区重点项目进展

新兴产业

 

 

 

 

 

 

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长三角(宣城)航天科技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

广能电子电路智能制造产业园、郎溪纺织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广德长三角汽车检验检测基地、广德新杭苏州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竣工运营;光明集团绿色食品基地、郎溪智能制造、郎溪沪郎“城市农社”绿色食品生产、郎溪伍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开工建设;华鸿产发·广德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交通基础设施

 

 

 

 

溧宁高速溧阳段,宁宣杭高速临安段、高淳段等3条省际高速断头路全部打通;宁安高速宁国段年内可实现通车,G50宣广高速改扩建、G318广德山关—郎溪段、宣绩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长高高速、杭合高速宣城段加快前期工作。

巷口桥铁路二级物流基地项目开通运营。

生态工程

 

 

南漪湖综合治理生态清淤试验工程开工建设,郎溪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推进,“一地六县”宣城片区完成废弃矿山治理69座。

二是“三区一港”建设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率居全省前列。中国(宣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跨境电商交易额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分别增长93.8%128.6%。宣城综合保税区项目起步区一期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落户企业21家。宁波舟山港宣城国际陆港开工建设,开通宣城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发货3万标箱。

三是深层次融入“两圈多廊带”。实现与南京、杭州都市圈高速直达,推进宣州—高淳、郎溪—溧阳、广德—长兴和安吉、宁国—安吉、绩溪—临安合作共建。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协作、人力资源、教育、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与南京市签订系列合作协议。积极推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域纳入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范围。

2.聚力推动工业强市建设,“2+3+4”产业体系加速完善。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聚力招大引强,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新增量,主导产业更加集聚,产业平台更加夯实,“2+3+4”产业体系已经成型并加速完善。

一是产业链水平有效提升。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顶格推动,成功举办中国光伏行业半年会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大会,两大产业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八成。将原“2+8”特色产业链调整优化为“2+3+4”产业体系,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平台蓄势赋能,广德、宁国经开区再次进入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30强,并实现位次前移。着力推动数字化改造,创成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34户,省级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企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3个。

专栏2: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成效

宣城经开区

 

 

 

 

华晟新能源8GW组件、鸿晖新能源10GW异质结硅片、铭博汽车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宠物食品用品产业园、亚德林、科蓝特等重大项目正在建设。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7%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家,为目标数的74.5%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6.5亿元,为目标数的33.3%

宁国经开区

 

 

 

 

中鼎橡胶减震制品研发及生产基地迁扩建、金安国纪玻纤布及高等级覆铜板、山虎机械大型环保破碎成套设备生产、中达精密零部件生产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吉利宁国动力电池项目、仕净高效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项目正在建设。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0家,为目标数的107.5%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52亿元,为目标数的78.6%

宣城高新区

 

 

 

立讯新能源汽车电控模组、科地克年产1700吨氟化物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宏润高效光伏电池、翔楼精密高碳合金钢带及研发中心建设等重大项目正在建设。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5家,为目标数的97.5%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2.5亿元,为目标数的70.6%

宣州经开区

 

 

 

虹光汽车内饰件、安车碳酸钙纤维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钜实年产30万吨钢结构、镁力重型高端数控装备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正在建设。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为目标数的60%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4亿元,为目标数的41.9%

郎溪经开区

 

 

 

亚磊导轨及滑块材料、科大智能环保带式输送成套装备研发中心及数字工厂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远景智慧产业基地、同创高端工程机械结构件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0家,为目标数的103%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3.4亿元,为目标数的31.5%

广德经开区

 

 

 

科蓝特二期、永茂泰三期、东威科技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固德威(广德)新能源产业园、芯聚德科技、奥能新能源等重大项目正在建设。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0家,为目标数的73.8%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68.5亿元,为目标数的76.9%

泾县经开区

 

 

火山湖“超级工厂”、泰拉尔泵业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柏家生物、威能特种电机等重大项目正在建设。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为目标数的100%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1.3亿元,为目标数的101%

绩溪经开区

 

 

 

 

小山医疗健康产业园、凡农年产1000吨薯类制品生产加工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富凯高端轴承钢产业化生产、永莱徽菜原产地预制菜产业化等重大项目正在建设。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家,为目标数的72%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3亿元,为目标数的73%

旌德经开区

 

 

 

年产8万吨新能源铝材新材料、缓释控透皮给药制剂生产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3C电子显示元器件制造、高端精密轴承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家,为目标数的173.3%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5亿元,为目标数的40.7%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聚集成势,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108.7%,主要产品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5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居全省第3位。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成功获评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获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奖励。宁国市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属材料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泾县电机泵阀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广德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在2022年度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中位次居前,广德电子电路(PCB)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三是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7家、限上商贸企业493家。东部新区长三角智慧物流产业基地一期快递分拣中心和顺丰分拨中心建成运营,累计获批宣城数字经济产业园等1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宁国经开区获评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园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专业市场、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业态进一步实现集聚发展态势。

3.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引领,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聚力培育科创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创成省级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居全省第4位,创新潜力居全省第5位,科技创新指数居全省第6位。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坚持“科创+产业”,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三清零”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63个,宣城先进光伏技术研究院创成省新型研发机构,广信农化入选省第二批“揭榜挂帅”项目(全省仅9项)。

专栏3: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成效

科技型中小

企业培育

 

673家企业进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为目标数的67.3%

高新技术

企业培育

 

 

2021年、2022年分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5家、227家,今年上半年申报279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660家,为目标数的66%

创新型龙头企业培育

 

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户,为目标数的145%

二是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汇聚。深入实施“宛陵聚才行动”,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栖凤工程”,聚焦“2+3+4”重点产业链企业,先后出台“宣八条”“宣十条”人才新政,兑现各类人才补贴资金6000余万元。招引落户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88个,选派21名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深入推进“技能宣城”行动,新增技能人才6.8万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万人次,累计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家。

三是创新创业能级显著提升。聚焦技术难题、创新需求,对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875项,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507.4亿元。先后与中科大等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机构17家。累计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1家。宛陵科创城新入驻企业28家,市软件产业园揭牌。长三角“一地六县”人才综合体和人力资源产业园顺利开园。建成运营宣城(上海)科创中心,积极构建“研发在沪、转化在宣”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模式。2022年通过省级创新型城市验收,正加速向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迈进。

4.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持续促进消费需求释放,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多措并举稳定外资外贸,汽车零配件、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三样”等重点产品出口显著扩大。

一是消费市场扩容升级。“宣城北门老街”成功创成省级特色商业街,建成独具特色“北门老街夜市”,引导万达广场设立外场集市、八佰伴打造市民休闲共享空间等,丰富市民消费平台。促进传统商贸业数字化赋能、精准化营销,支持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线上消费平台健康发展,不断拓展消费场景。出台更大力度恢复和扩大消费实施方案,投入促消费补贴资金3853万元,累计带动消费12.02亿元。

二是内外贸发展融合推进。进出口实绩企业达804家,跨境电商实绩企业112家,2022年跨境电商交易额14.21亿元。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建成运行,鸿乔斯产业园创成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全市企业建成使用海外仓27个,2022年获省政府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工作督查激励。组织企业参加省商务厅外贸产品转内销活动、入驻1688电商平台开展内销业务,设置外贸精品馆、外贸产品转内销专柜专区,定向开展出口转内销活动。

三是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增强。聚力招大引强,入库省外投资亿元以上项1269个、10亿元以上项目67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763.4亿元,签约落地百亿级项目5个。持续开展“三比三学三赶超”活动,强化“管行业必须管投资”,用好“有效投资E服通”线上精准服务调度平台。2021年、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6位、第2位。今年以来,新开工制造业项目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增速稳居全省第2位,市本级和郎溪县入选二季度全省投资“赛马”激励地区。

5.全面推动数字化发展,数字宣城建设稳步推进。紧紧围绕“数字宣城”建设,上线运行宣城“城市大脑”、城市云,数字赋能产业发展更加明显,获评2022年度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一是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宣城“工业大脑”成功发布iworkOS工业操作系统,为1968户企业开展数字化免费诊断,入驻企业310户。深度“上云”企业数量不断攀升,114户企业获得工信部评定的工业和信息化融合体系认证,数量居全省前列。“数字皖农”加快发展,7家农业企业成功入选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84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中心加快推进。引进培育一批数字企业与平台,宣城数字经济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加快建设,航天宏图、黎阳之光、宇呈数据等空天信息细分领域产业集聚发展。

二是数字经济赋能社会治理。宣城决策驾驶舱赋能全市经济运行监测,汇集逾3亿条数据,助力政府决策。畅通政务服务“三个一公里”:“最先一公里”提供16.5万次服务,“中间一公里”上线5个高频事项,“最后一公里”推进个人网办事项物流信息的可视化可查询可追踪。率先建成地市级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围绕医疗、人社、金融、旅游、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加大数字化项目建设。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完善8大应用场景,推动乡村“智”理。加快“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试点全覆盖,推动社区管理与便民服务融合发展。

专栏4:数字社会重点场景应用情况

智慧教育

 

 

启动智慧学校达标提升项目,公办中小学实现智慧学校全覆盖。在皖事通开通“宣城教育云”系统,率先上线“线上教学”专栏。

智慧医疗

 

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升级智医助理系统与医学影像云平台数据互联,实现医疗数据共享交换。

智慧文旅

升级诗意宣城APP,实现“一部手机畅游宣城”。

智慧乡村

 

上线运行“数字乡村”平台,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增加至84个。

智慧城管

 

“智慧城管”平台加快开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运行测试。

智慧交通

 

 

率先建成应用地市级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包括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预警平台、综合交通辅助决策支持平台、综合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平台、交通业务协同移动管理平台、公众服务平台。

智慧水利

 

完成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实现全市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全覆盖。

智慧环保

 

加大智能化环保设施投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方位监管和及时应对。

智慧应急

 

基本完成市应急指挥中心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工作,已通过项目初验,现正在运行测试。

智慧公安

 

 

 

建成警务指挥平台、智慧监管平台、户政业务全程网办平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智慧交警升级项目已完成方案论证和联合评审,警务大数据平台、市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平台正在建设中。

三是数字宣城基础夯实。全面加快5G网络建设,搭建城市云平台,整合电子政务外网和专网,推动数据归集共享。建成5G基站3420个,完成47个系统上云工作,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门户接入59个部门129亿条数据,建成全省首个市级物联感知平台。城市大脑功能不断升级,完成三台一座(数据中台、智慧中台、业务中台和数字孪生底座)基础能力平台建设,并在宏观决策、政务服务、民生福祉、城市管理和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落地智慧场景。

6.统筹市域协调发展,城乡建设品质显著提升。科学统筹城区、县城、镇、村发展布局,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产业、生态、环境、交通等水平,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形象加速建立。

一是中心城区建设持续推进。《宣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上报省政府待批。启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城市更新和双修行动,完成中心城市建设投资340亿元。东部新区高起点规划,中央生态绿地二期等城市名片加快建设,截至2022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编制《宣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

专栏5:城市品质提升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基础设施

 

 

 

 

市区城市供水设施完善工程、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彩金湖片区路网文景路二期建成运营;青弋江大道九标、阳德路东延、巷口桥铁路二级物流基地配套基础已建设过半;芜宣机场连接线道路、文景路西延、文景路三期、清流路等开展前期工作。

公共服务

 

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二期工程、市国家综合档案馆主体完工,市老年大学新校区建成投运。

公共停车场

昭亭片区中山路停车场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

城市更新

 

截至2022年底,中心城区改造老旧小区57个,2023年正在推进中心城区56个老旧小区改造。

公园绿地

 

宛陵湖品质提升工程基本完成;中央生态绿地二期、水阳江城区示范段等项目启动前期工作。

山体水体

修复

 

清溪河、道叉河、宛溪河二期一标段、梅溪河、泥河、解放河完成水体整治。

二是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设施建设,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23.2亿元(不含铁路机场)亿元,交通便利度大幅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66万公里,居全省第8位。

专栏6:综合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高速铁路

 

 

宣绩高铁预计2024年通车;宁宣铁路、宁杭高铁二通道、宣镇铁路、池宣铁路、宁国至临安城际铁路加快开展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

 

 

 

 

芜黄高速建成通车;宁安高速、宣广高速改扩建、芜宣高速改扩建、宣泾高速一期、宣泾高速二期、泾县至青阳界段高速和安旌高速宁旌段高速加速建设;长高高速、合杭高速、绩旌高速、宁泾高速开展前期工作;启动实施G50沪渝高速公路铜南宣段宣城经开区互通立交项目。

普通国省道

 

 

 

 

 

G329孙埠至大汪村段、G329小汪村至云梯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G318山关至郎溪段、S202白茅岭至花鼓段、S208榔苏路、S346绩溪至谭家桥公路旌德段加快建设;S345榔树口至苏红段、G318双塘–九女互通开工建设;G235望牛墩至十字镇段道路改建项目、G330龙凤口至鸿门段改建项目加快开展前期工作。

机场设施

 

 

旌德通用机场、宁国青龙湾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芜宣机场改扩建,绩溪、泾县、郎溪、广德通用机场项目加快前期工作。

水运设施

 

水阳江航道整治工程已完工;汪联河-南漪湖-郎川河航道整治、小菜河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谋划。

客货运站场

旌德客运综合枢纽站、宁国南站高铁客运站开工建设。

三是水利能源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水利工程补短板力度,水阳江、青弋江流域防洪能力不断提升,城乡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项目加快推进。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融入长三角能源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互联互通互保水平显著增强。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高。

专栏7: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防洪排涝

设施

 

 

 

 

扬溪源水库完成下闸蓄水验收;牛岭水库加快建设;凤凰山水库、浣溪水库开工建设;万家水库、汤村水库加快开展前期工作。

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郎溪县钟桥河右岸防洪工程加快建设;荡南湖泵站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汤泊河综合整治项目启动实施。

节水和

水资源配置

 

 

港口湾水库灌区加快建设;青弋江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完成前期工作。

宁国、广德等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供水规模化项目开工建设。

水生态环境修复

 

 

水阳江城区段生态蓄水工程海棠湾枢纽工程、绩溪县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快建设;南漪湖综合治理生态清淤试验工程开工建设。

 

专栏8: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长三角能源合作

 

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绩溪家朋、宁国龙潭、郎溪、广德、泾县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开展前期工作。

电力燃气

补短板

 

 

 

 

宣城甘露220kV输变电工程、水西(泾二)220kV输变电工程、宁国港口生态产业园生物质热电联产、宣城甘露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旌德县天然气气源引入线工程开工建设;郎溪天然气支线增容扩建工程加快开展前期工作。

可再生能源发展

 

 

 

 

 

 

 

皖能新能源宣城九连山风电场、中广核宣州养贤二期1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阳光新能源养贤乡1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并网发电;大唐宣州狸桥镇15万千瓦渔光互补发电、景瑞风电场、华电广德新能源基地示范项目开工建设。

宣州、广德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持续推进。

四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县城新型城镇化“补短板”行动,县镇与重点镇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养老托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切实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门槛,评估期末,全市共有67801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6%。按照“一县一产业、一县一集群”的模式,建成8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宁国市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属材料零部件、泾县电机泵阀、广德市汽车及零部件等3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在2022年度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中位次居前。

专栏9:特色小镇建设成效

特色小镇

建设

 

 

 

宣城市泾县中国宣纸小镇、宣城市广德市汽车检测小镇建期满评估优秀;宣城市绩溪县雕刻时光小镇、宣城市宣州区水东甜蜜小镇建期满评估良好;宣城市旌德县灵芝健康小镇建期满评估合格。

7.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守牢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

一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产量稳定在127万吨左右。油菜籽、蔬菜、瓜果、畜禽、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29.6万亩。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总数达346家。新增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0家。新增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深化“生态宣城、绿色产品”大品牌建设,培育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28个。

专栏10:现代农业提升行动实施成效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宣城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6”行动计划

 

 

 

截至2022年底,宣州区家禽产业和宁国市山核桃产业入选“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累计创建长三角绿色产品宣城加工供应基地33家,销往沪苏浙地区销售额约69.5亿元。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计划

 

 

2022年,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零售额80.89亿元,获批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28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4个;全市休闲农业收入达到95.6亿元。

绿色农业发展计划

 

2022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94%,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2%

农产品安全保障计划

 

全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总数达399个;创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

二是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出台《宣城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开展省市县三级“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实现村(社区)综合服务和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达9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5%,“村村通快递”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宣州区、郎溪县、泾县成功创建省级改厕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至25%,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围绕“成规模、有特色、高水平”的建设目标,打造23个特色产业、农旅融合、生态康养等类型的示范片区。

专栏11:美丽乡村建设重点计划实施成效

美丽乡村提标扩面计划

 

建设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56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30个,39个乡镇开展服务功能扩面外延。

自然村

整治计划

 

所有行政村(社区)全部开展村庄清洁行动,1538个重点自然村开展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计划

 

累计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提升41434户,建设“生态美”超市行政村覆盖率75%以上。

三是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大力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流转率为59.6%。出台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指导意见。深入开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抓六动”专项行动,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189个,经营性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达142个。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注册家庭农场775个,总数达12634个;新增注册合作社51个,总数达3558个。15家农民合作社进入2022年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

四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率先构建防止返贫、应对相对贫困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突出产业带动质效,高标准建设2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继续发展到户产业,安排专项衔接资金,帮助上万脱贫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促进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重点人群稳岗就业。截至2022年底,全市脱贫人口就业总人数达31175人,就近就业21545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55万元,比2020年末增长28.1%

8.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以打造美丽中国“宣城样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引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率稳居全省第2,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面达标;1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首次实现双百,13个在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完成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163个。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修复废弃矿山94个,3个矿山获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建成省级幸福河湖4个。

专栏12: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程实施成效

大气污染

防治工程

 

 

 

 

◆◆

 

 

实施大气综合监测工程,市区新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微型站4座、园区自动监测集成站3座、交通站1座、立体探测自动监测集成站1座。

严格落实燃煤新增减量替代,大力推进农业散煤清洁能源替代。

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对122家重点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实施“一厂一策”,进行精准整治。

3家钢铁企业、2家水泥企业已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利用遥感、黑烟车抓拍系统对重点路段的车辆尾气实施实时监测,常态化在市区重点路段开展柴油货车路检路查。

水污染

防治工程

 

 

 

 

 

 

 

水阳江城区段及中游治理,宣州沿井河黑臭水体治理及污水管网收集,郎溪城区水环境整合治理、集镇污水处理及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广德环境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在线监测能力建设、无量溪河沿岸及河道整治、桐汭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及扩建,宁国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汪溪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

土壤污染防治和固废治理工程

 

 

郎溪县泓文年转运2万吨危险废物及20万吨一般工业固废项目加快建设;宁国广晟年利用10万吨危险废物减污降碳资源化氢能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加强用能预算管理。加快制造业绿色发展,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省级绿色工厂11家。宁国经开区入选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全省5个),宁国青龙乡龙阁村入选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郎溪定埠港创成全省首个“零碳码头”。省级光伏建筑应用城市试点建设扎实推进。

三是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健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践,索赔案件办理实现县级区域全覆盖。利用自动监控、视频监控、无人机等科技监管手段,探索“电监管”模式,强化智慧监管。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市“环企精准云普法”为全省首家试点在全省复制推广。市县两级成功创成生态文明“国字号”6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数量居全省第1位。着力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总投资29.5亿元的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绩溪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绿色产业升级EOD项目加快建设,不断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

9.坚持守正创新,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更加兴盛。坚定文化自信,深度挖掘宣城特色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深化“好人宣城”品牌建设,打造“好人展示”示范街区8个,展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140个,2022年“中国好人”当选数位于全省首位。文明村镇创建成效显著,7个县市区均建立县级“十星文明户”、文明村镇评选机制,43个省级以上文明村镇均完成自评。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已建成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1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60个,农家书屋798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6%。推进公共文化活动普惠均衡,公共文化活动开展场次居全省前列。有效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连续三年举办长三角城市非遗特展,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15项,新增9家省级非遗传承基地。文化艺术不断繁荣。大型皖南花鼓戏《青春·李夏》获第三十五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入围奖、剧本奖二等奖,参加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专栏13:公共文化提升工程实施成效

标志性

文化设施

 

 

郎溪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广德文化创意产业园、泾县宣纸制作技艺非遗馆、绩溪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馆、旌德宣砚小镇文创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

皖南古镇

古村落古民居古桥保护

 

 

 

宣州水东,宁国胡乐,泾县桃花潭、查济、黄田,绩溪龙川、上庄、仁里、尚村、华阳,旌德江村等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皖南古桥保护除险工程有序实施。

文化生态

保护区

 

 

推进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2021年,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三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有力推进。全域纳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广德、绩溪创成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超2019年同期水平。在全省率先启动“双微”行动重点村打造工程,创新开展“气候+旅游”产品推广。广德市箐箐庄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宣州区十八湾大峡谷景区顺利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质量评估,泾县成功创建省级桃花潭旅游度假区。持续赴长三角重点城市开展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创新开展高铁营销,发布高铁+酒店(民宿)、高铁+景区系列“高铁+”旅游产品,不断增强宣城旅游品牌。

专栏14: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生态旅游

 

 

 

 

郎溪新和旅游度假区,广德竹乡画廊、广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卢村省级生态民宿小镇,泾县梦乡村-泾溪水镇、桃花潭旅游度假区、大马头景区宣纸小镇,绩溪虎山头徽岭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宁国市青龙湾水生态治理及乡村振兴发展EOD模式项目加快开展前期工作。

文化旅游

 

 

 

 

水东古寨、宁国外滩1号旅游休闲街区、绩溪糸巷文旅综合体等建成运营;郎溪大佛山养心谷二期、宁国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仙霞镇龙门滑雪场综合开发项目、泾县皖南山水文化名镇、绩溪东部旅游片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等加快建设。

红色旅游

 

 

郎溪县姚村镇智慧红色旅游基地(乡村振兴),泾县云岭红色旅游基地、新四军铁军精神教育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

自驾旅游

 

 

 

 

宁国真也天境,泾县平垣秘境等22家自驾营地建成投运;皖南川藏线大峡谷、绩溪皖浙天路旅游配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加快建设。

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基本实现三级以上公路或双车道公路通达,旅游标识牌实现高速、国省干道及县乡公路全覆盖。

城市旅游

 

 

郎溪东湖生态公园、郎溪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宁国高铁南站站前广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绩溪县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旌德徽水岸慢城等项目加快推进。

四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泾县影视文化拍摄基地和绩溪县紫园影视文化基地加快建设,打造全域化影视拍摄基地。积极组织传统文化企业与商品生产商参加上海、长三角、深圳文博会、2022中国国际(昆明)旅游交易会,集中展示全市文旅资源、线路产品、非遗文创产品等。规上文化企业由152家增加到169家,净增17家,居全省第3位。

10.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高民生工作精准度、不断加密社会保障网,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一是人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实现“高于经济增长”目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在全省率先开展“无欠薪”城市创建活动。健全收入分配调整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长效机制、联动机制。

二是就业优先政策全面落实。举办7600余场招聘会,开发7200余个公益性岗位,建成4家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以“免报直发”方式顶格兑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保费减免、一次性就业补贴等人社领域惠企政策,发放各类创业担保贷款,兑现各类人才补贴资金6000余万元。出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办法,在全省率先开展电子劳动合同试点。在全省创新特殊工种岗位审批清单式管理,常态化开展“仲裁开放周”、劳动仲裁工作质量评学等活动。

三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公办幼儿园覆盖率达55.7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36%,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2.4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2.0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持续推进,7家企业入选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8家企业被列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城乡教育发展品质全面提升,搭建宣城市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双减”工作取得实效。推动智慧教育,公办中小学实现智慧学校全覆盖。

专栏15: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学前教育

 

 

 

 

 

 

 

 

新建宣州宛陵湖、滨湖、烟雨路、瞿山路、陶然新村、古泉中心幼儿园,郎溪第三幼儿园(天子湖路)、第四幼儿园,广德桃州一小附属幼儿园、清水湾幼儿园、熙春幼儿园、杨滩中心幼儿园、城北幼儿园、卢村中心幼儿园、桃州四小南校区附属幼儿园,宁国城南幼儿园、城北幼儿园、第二幼儿园凤形分园、第三幼儿园,泾县城西幼儿园,绩溪上庄中心幼儿园、荆州中心幼儿园,旌德示范幼儿园、孙村中心幼儿园;迁建改建郎溪建华幼儿园、宁国仙霞幼儿园、绩溪幼儿园望徽路校区。

义务教育

 

 

 

 

 

 

 

 

续建市体校;新建宣州东湖小学、宛陵湖小学、宣城126学校(东部新区实验学校)、高新区小学、华星外国语学校、滨湖学校、烟雨路小学、天都小学,郎溪建平小学、建平初中,广德桃州一小东校区、桃州四小南校区、桃州中学南校区、科创实验学校,宁国开发区实验学校、河沥片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仙霞小学,绩溪吴家山小学;迁、改、扩建市五小、市二小,宁国市实验小学,泾县实验小学、城关第三小学,绩溪适之中学寄宿制学校,旌德高铁新区学校、三溪中心学校

普通高中

 

新建宁国市上师三津学校;改、扩建市第三中学,郎溪城区学校,泾县中学,绩溪中学。

职业教育

 

 

 

完成宣城旅游学校迁址新建;新建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二期、宁国公共实训基地;迁建、扩建皖南医药卫生学校新校区二期、郎溪职教中心、宣城市工业学校、安徽省徽州学校(徽厨技师学院)。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下设“汽车学院”揭牌。

四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完成率达到100.74%,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完成率达到100.3%、参保率达到101.02%,建成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城乡低保标准每月分别提高到780元、755元。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社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100%,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创建10多家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培育引进5家大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建成11家县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设施建设,实现7个县市区100%覆盖,全市护理型床位占比达83%

专栏16:养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养老事业

 

 

 

 

宣城市社会福利中心智慧化养老二期、郎溪县老年公寓、泾县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旌德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成运行;宣州区社会福利院、广德市县级特困供养机构、宁国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绩溪县社会福利中心三期、旌德县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正在建设。

养老产业

 

 

绩溪县新安健康产业园项目加快建设;郎溪白茅岭长三角生态康养小镇,宁国市凤形山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中心、东方寿星康养社区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居家养老

 

 

宣州区建成100张家庭养老床位,宁国市建成30张家庭养老床位;完成2001户经济困难高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五是健康宣城建设全面推进。加大紧缺型专科医疗资源配置力度,加快市级中医院建设,建成6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3家民营)。大力实施“千医下乡”“万医轮训”,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市创成三级医院6家,绩溪县人民医院争创三级医院。加强学科和人才建设,评选市级科研项目80个,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5个、特色专科建设项目15个。市人民医院妇产科、骨科、普外科和泌尿外科获评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项目获评为省级科研项目。2021年以来入选安徽省第四届“江淮名医”1人,安徽省第一届“徽乡名医”4人,安徽省首届卫生健康杰出人才7人、骨干人才5人。印发《宣城市“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建设长三角名医工作室40个。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有效应对新冠疫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成国家卫生县(市)4个。

专栏17: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医疗服务和

公共卫生

 

 

 

 

 

 

 

 

 

 

宣州西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宣城市人民医院二期大楼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正在内外装饰装修和安装工程施工,郎溪县人民医院附属配套二期项目感染楼、高压氧舱室内装修基本完成;宣城中心医院内科病房综合楼、郎溪县中医院肿瘤中心和医养结合及中医治未病中心、广德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二期)项目、宁国市人民医院迁扩建、宁国市城北医院、宁国市人民医院县域医共体能力提升项目、泾县医院医疗应急中心建设、绩溪县人民医院提升及感染综合楼、旌德县公共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旌德县孙村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等项目加快建设;郎溪县第四人民医院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心开展前期工作。

六是妇女、儿童、青少年权益不断完善。支持妇女创业创新,下拨省市妇女创业扶持转移支付资金354.4万元,实施妇女创业扶持项目。推进儿童之家建设,成立“萱姐姐来我家”公益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100场服务活动。严格落实新建小区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标准,推进“托幼一体化”。开展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工作,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提供青少年健康咨询服务。

11.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释放。

一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持续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启动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处置攻坚行动,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84万亩,处置闲置土地1.04万亩。推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科技贷、星火贷等科技贷款产品。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已突破2700亿元,上市公司达9家。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总体完成率100%,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位列全省前2位。

二是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9期政商恳谈会上126家企业反映的186个问题累计办结181个,办结率97.3%;第10期政商恳谈会企业反映的19个问题已全部交办,正在全力办理中。“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全覆盖,实现市场监管138项审批事项全程网办,10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证照分离”分类改革。上线企业开办、企业招录员工等83个“最先一公里”应用场景。坚持土地要素保障周六会商会制度,用好全市工业项目用地周转池。全面贯彻《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持续做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与政务公开平台建设。

12.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大风险隐患有效化解。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全方位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平安宣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一是政治经济安全切实维护。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底线。统筹抓好粮食与能源安全,做好保供稳价。

二是公共安全有效加强。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全市21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均设立符合“三区两通道”的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7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建立规范化的感染病病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以及各类专项安全整治,累计排查整改各类隐患10.2万余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市县两级与沪苏浙交界地区签订各类区域突出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协议12份,初步实现长三角区域应急联动。常态化开展基层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处置,累计5个社区创成国家级、13个社区创成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地震防治工作扎实有力。开展119消防宣传月活动、创建8个消防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公共消防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开展食品安全“守查保”等专项行动,2021年、2022年连续2年在省食品安全工作专项考核中获得A级等次。

13.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公平正义法治环境开启新篇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法治宣城建设,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城市发展法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法治宣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全省率先推行行政复议参审评议机制改革,成功创成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建成宛陵湖法治文化馆、宛陵湖法治文化公园、昭亭路法治文化主题街,形成独特的“一山一湖一街”法治文化景观带。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城乡全覆盖。

二是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把民族宗教事务纳入党建引领“多网合一”网格化治理体系,全市207处宗教活动场所明确镇村两级包保责任人,实行网格化管理。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法治乡村建设。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地方志、地震、科普、机关事务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工作得到加强,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全面发展。

二、可能影响《纲要》顺利完成的主要问题

“十四五”前半程,《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绝大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时序进度,13个方面主要任务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发展不足、体量不大、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不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比较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具体来看,主要存在6个方面问题:

一是产业集群发展滞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尚未形成千亿级的优势产业集群,且多数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两大主导产业中只有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新能源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90%以上为小微企业。今年1-9月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0.44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11亿元。

二是经济开放度偏低,内通外联水平不高。2022年外贸依存度为11.6%,虽然总量居全省第6位,但仍低于全省5.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影响,外贸进出口持续低迷,1-9月进出口总额下降12.9%、居全省第12位。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尚未形成,高速公路密度与毗邻的苏浙5市相比差距较大,水运省际通航能力较差,多式联运发展严重不足。

三是中心城市能级不高,县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居全省第15位,市区常住人口居全省第14位,市区占全市经济比重由2020年的27.14%下降为2022年的27.12%,市本级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省第15位,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依然存在短板,对人才、资源等要素的集聚力、配置力不强。郎溪、泾县、绩溪、旌德经济总量小,2022年在全省59个县市中分别居第46、第52、第55、第57位。

四是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开发深度不足。高端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没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际品牌酒店、五星级酒店。虽然拥有山核桃、黄金芽茶叶等小而精、优而精的特色农产品,但产业化不够。全市山核桃种植面积54.9万亩,居全国第2位,但加工企业仅有55家,总产值18亿元,而相邻的杭州市临安区山核桃加工企业280多家,加工量占全国80%,产值超60亿元。

五是科技创新支撑力不够。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较弱,集聚高层次人才成效不明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不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数量在全省占比较低。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022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仅为28.7%、低于全省平均17个百分点,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占比39.4%、低于全省平均3.3个百分点。

六是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泾县、绩溪、旌德均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污染刚性增量与环境有限容量的矛盾凸显。随着近年来的加快发展,能耗、用林、用地等瓶颈制约效应也在逐步显现。

三、关于指标调整的建议

1.对于无法测算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省统计局不再反馈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省人社厅不再发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3项指标,因无法测算,建议取消。(另有人均预期寿命、森林覆盖率2项指标是由于暂未组织新的调查而无法评价,因此仍保留指标。)

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指标,由于统计口径调整,数值逐年下滑,完成原定目标已不可能(该项指标我市仍居全省第5位)。建议按照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省规划目标为43%)的标准由53%调整为44%

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4项指标滞后,完成规划目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但综合分析仍是有可能完成的。为体现“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目标追求,本次评估不作调整建议,仍然全力争取完成。

四、进一步实施好《纲要》的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常委会赴宣城现场办公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五次全会部署,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围绕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总定位,以建设“七个强市”、实现“十一个奋力突破”为引领,敢拼敢抢敢作为,奋力“追赶江浙、争先江淮”,全面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充分发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作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全力打造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标杆。一是加快推动产业合作。建立健全“一地六县”联席会议等体制机制,推动三省一市共同争取国家规划支持。加快建设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一区三片”,做实做强产业合作“宣城板块”。进一步加大面向沪苏浙地区招商力度,持续实施工业强市“6543”计划。帮助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整车企业产需对接。加快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广德先行区建设。二是深度融入长三角都市圈发展。积极加入上海大都市圈,深度参与共建南京都市圈,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主动嵌入合肥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加快宣州—高淳、宁国—安吉、绩溪—临安等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深化G60科创走廊建设,更好发挥宣城(上海)科创中心作用。三是深化拓展多领域合作。强化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深度合作,建立跨区域重大项目合作推进机制,共同建立重大项目清单。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环境联防联治、生态补偿、基本公共服务、信用体系等领域,积极争取合作试点。协同推进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共同打造世界级“长三角诗画古镇品牌”。持续深化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设,统筹推进新安江—千岛湖流域上下游及其享用千岛湖优质淡水资源的区域一体化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紧紧围绕“2+3+4”产业链,深入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围绕全省汽车产业整体布局,推动更多零部件产业项目落地宣城,加快建设智能底盘系统制造基地、高端轻量化产业基地、先进汽车电子制造基地和汽车研发及检验检测中心。深化与奇瑞、江淮、大众安徽、蔚来、比亚迪等整车企业对接合作,加强核心关键零部件、轻量化高端产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等生产研发,加快形成“零部件—核心件—部件(总成件)—后市场”一体发展生态。围绕全省打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依托华晟新能源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强与中国科大等高校院所强强联合,加大产业基金等投资支持力度,建设“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着眼产业发展前沿,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积极布局生物制造、精准医疗等未来产业。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鼓励企业“机器换人”。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深度改造。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引领作用,做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深化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集聚示范区。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做优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体系。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聚焦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平台型企业。面向沪苏浙等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以高端旅居康养为重点,多层次养老为补充,运动医学康复、术后康复、中医药养生保健等为特色的多产业融合发展大康养产业体系。

(三)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挖掘市场优势,畅通经济循环,释放消费潜力。一是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恢复升级。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工作,用好“认房不认贷”等政策工具,丰富住房产品供给类型。持续开展促消费活动,释放汽车、家电、零售、餐饮、文旅等消费潜力。高标准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构建中高端、多样化、多层次商贸服务供给体系。加力做好市场监管,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做好招商引资市级统筹,常态化开展产业链定向招商、专业招商、驻点招商、资本招商、以商招商。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向,抢抓政策机遇窗口,围绕交通、水利、清洁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设施农业等重点领域提前做好项目谋划储备。滚动建立年度重点项目清单,持续开展“三比三学三赶超”活动,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做好土地等要素保障。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三是全力稳定进出口。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支持企业开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市场,全力推动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加大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羽绒羽毛、卫浴等优势产品出口力度,扩大机电产品出口。

(四)以提升城市能级为重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单区市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推进中心城区与毗邻县市分工协作、紧密融合、一体发展,共同提高城市对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能力。一是大力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大力推进宣城经开区、宣城高新区招大引强,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增强集聚效应;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实现产城融合。以“百年大计”的担当,高标准推动东部新区建设,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工业设计和工业软件、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具有现代化城市气派的崭新城区,培育中心城区全新增长极。二是推进中心城区与毗邻县市一体发展。坚持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宣州、郎溪、广德“一区三片”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一体发展,加快实现对沪苏浙核心城市的产业融入。以港口、黄渡、水东等毗邻乡镇为节点,推动宣(州)宁(国)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以文化旅游合作为纽带,进一步加密中心城区与泾县、绩溪、旌德联系。三是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广德推进省级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支持宁国推进省级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试点。支持绩溪深化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坚持“一县一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各县市对标标杆集群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提质发展。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落实落细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种业振兴行动。抓好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生产,稳定蔬菜、瓜果、畜禽、水产品等产量。二是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打造“宣城黄金芽”区域品牌,拓展“宣州鸡”“宁国山核桃”“泾县兰香”“绩溪火腿”“旌德灵芝”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深化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建设行动,鼓励支持宣城市头部企业争创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强企,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发挥徽菜发源地优势,进一步打响“名徽菜”“金徽厨”品牌,优化产业布局和配套服务,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徽派预制菜产业发展壮大。三是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经验,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等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深入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强化传统村落空间肌理及文化记忆保护,加快绩溪县、泾县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打造彰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六)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全力推动改革开放动力更足、活力更强。一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积极争取承接省新基建、新兴产业生产力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战略部署,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认真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不合理限制。落实“宣城企业家日”,健全市领导联系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制度。二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每月政商恳谈、“123”企业诉求处理反馈等机制,推进常态化对标学习沪苏浙,制定为企业办实事清单。持续深化政府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推开“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复制推广行政审批“极简化”试点经验,实现“跨领域、全环节、一个人、一次办”,持续推进“办不成事”窗口扩能增效,最大限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利。三是加快建设开放重大平台。依托宣城国际陆港、定埠港、芜宣机场等枢纽资源,在交通、水利、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发展“空铁公水”多式联运,构建智慧物流体系,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持续深化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加强与芜湖片区以及长三角其他自贸试验区联动合作。全力推动中国(宣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跨境电商、海外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宣城综合保税区申报基础条件,推动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提质增效。

(七)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宣城样板”。坚持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深度融合。一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深入实施“一企一策”节能降碳诊断,推动企业对标先进水平升级改造。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大力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碳排放降低完成省下达目标。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加快绩溪家朋等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形成多点布局的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二是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系统治理转变。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推进省级“无废城市”建设。三是加强生态屏障建设。统筹抓好治污治岸治渔,加强南漪湖流域综合整治,着力构筑水阳江、青弋江宣城段岸线防线。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大力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地和国有林场的建设管理,强化公益林和天然林管护,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科学防控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八)统筹做好人才、教育和文化工作。聚焦人才、教育发展需要和文化资源禀赋,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一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大力推进“万名大学生引进工程”,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探索下放企业人才评价自主权,构建以企业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做好人才专项编制保障。加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及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加大博士创新工作站建设力度。精准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技能型人才。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巩固提升“双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成果。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支持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光伏学院”“汽车学院”,积极创建职业技术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加强高峰学科和高峰培育学科建设,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三是做好高质量文化供给。持续挖掘放大文化资源特色优势,加强系统梳理、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注重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和新型业态培育,推动宣纸等文房四宝特色文化产业振兴发展,提升“中国文房 诗意宣城”知名度、美誉度。树立世界眼光,瞄准国际一流,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更好发挥我市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的作用。提升皖南川藏线、泾县桃花潭等景区(度假区)品质,科学布局发展自驾、研学、攀岩、红色体验、低空飞行等旅游业态,打造一批更具标志性、更有显示度的精品景区,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重要的支柱产业。深入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升级版,做好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绩溪、泾县、旌德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探索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活化利用新模式,积极引入央企、省属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九)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一是着力稳就业促增收。持续实施援企稳岗扩就业支持性措施,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精准帮扶,持续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开展“无欠薪”城市创建,开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绿色通道”,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扩围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二是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全民参保,实施“数据找人”计划,落实新业态从业者参保政策,推进社会保险提质扩面。严格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全省统筹制度,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持续推进“惠民菜篮子”制度化运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大力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全面落实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三是推进健康宣城建设。扩容升级医疗资源,丰富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落实县域医共体建设任务,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逐步补齐村卫生室硬件短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工程。推动中医药工作振兴发展,推进市级中医院建设,健全建强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四是统筹发展安全。科学预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风险底线。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纵深推进法治宣城、平安宣城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完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机制。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名词解释

 

①“2+3+4”:即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2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及精细化工3大优势产业,文化旅游、绿色食品、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医药健康4大新兴产业。

②“三区一港”:安徽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中国(宣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宣城综合保税区项目,宁波舟山港宣城国际陆港。

③能耗“双控”: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

④“一区三片”: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宣州、郎溪、广德三个片区,规划总面积54平方公里。

⑤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⑥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三清零”行动:清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投入、无研发机构、无发明专利情况。

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两类企业数量在“十四五”期间均实现翻番(倍增)。

⑧“大黄山”:即以黄山市为龙头,辐射带动池州、宣城、安庆三市,共同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⑨食品安全“守查保”专项行动: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

⑩“七个强市”:宣城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活跃的科技强市、智能绿色的制造强市、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

⑪“十一个奋力突破”:宣城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在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奋力突破,在加快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奋力突破,在进入全省创新格局第一方阵上奋力突破,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奋力突破,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力突破,在加快建设活力迸发的开放宣城上奋力突破,在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宣城样板”上奋力突破,在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上奋力突破,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奋力突破,在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上奋力突破,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奋力突破。

⑫工业强市“6543”计划:每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600个以上,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00个以上,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400个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

⑬“亩均论英雄”改革:以亩均单位建设用地上的投入和产出作为衡量标准的政策配置体系,激励亩均效益领跑者、倒逼亩均效益低下者,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⑭“123”企业诉求反馈机制:第1天反馈问题,第2天交办相关部门或县市区,第3天向企业反馈解决问题情况或解决方式、路径,原则上1个月内办结、能快则快。

⑮“办不成事”窗口:专门负责提供兜底服务,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的窗口。

⑯“无废城市”: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