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发改要闻

泾县:铺下“绿色”基调 赋能“双碳”目标

发布时间:2022-11-02 16:17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作者:市发改委 浏览:
【字体大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中国已全面确立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作为一个森林覆盖率达到67%的山水小城,泾县早已着手铺下了“绿色低碳”的基色。

 

近年来,泾县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泾县、绿色发展”的工作基调,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多向发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夯实了坚实得基础。

 

绿荫铺野,擦亮双碳发展底色

 

10月28日,“泾县小童”在抖音平台刚发了一条关于“泾县月亮湾”的短视频,立刻就获得了1000多的点赞量。网友们纷纷表示,这里简直就是“精妙绝伦的水墨画”,“青山绿水,秀甲江南”。

 

“随手一拍,都不需要美图滤镜,就是可以拿来做手机壁纸的美景”,“泾县小童”说,“不管是晴阴雨雪,极目望去,都是绿色。春天,这里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夏天,这里有‘竹深树密虫鸣’,秋天,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即便是寒冷的冬天,这里依然‘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林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森林可通过增强碳吸收、保护现有碳贮存、实施碳替代等达到减排增汇目的”,该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说,在完成“十三五”造林育林任务的基础上,泾县“十四五”持续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2021年,完成人工造林1894亩、退化林修复9750亩、封山育林14万亩、森林抚育27万亩,成功创建省级森林村庄5个,实施珍稀树种培育项目15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7%。“基本实现了宜林地绿化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筑牢了生态安全的屏障,为‘双碳’之路铺下了坚固的绿色大道。”

 

挖潜绿能,拓展清洁能源供给

 

2022年8月3日,位于该县榔桥镇的牛岭水库大坝枢纽工程连接坝主体工程、主坝首仓实现双封顶,标志着大坝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这项由国务院第48次常务会议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在“十四五”的关键之年,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向世人们展示了它的雄姿。

 

“牛岭水库是我县建国以来自主实施的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建管处负责人说,“水库电站通过皖南电网并入安徽省电网,进而连入华东大电网,提供最大2.55万kW的调峰容量,年发电量6951万千瓦时,发电量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1.9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排放6.72万吨,对于推进我县清洁能源的利用和能源结构的开发转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了牛岭水库,该县也在着力布局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光伏、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项目,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新能源利用率。

 

“目前我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已经纳入到中长期规划,前期开发合作协议已经签订,集中式和分布式的光伏选址也已基本完成,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给我们县的能源体系带来一场新的绿色革命。”该县发改委负责人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80%以上,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目标任务,但也正如总书记所言‘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我们要把握住这个发展机遇,加速推进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引擎、新支柱。”

 

产业转型,引领绿色高质发展

 

金秋十月,走进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皖南电气有限公司,偌大的车间里,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一台台交流、直流电动机、伺服电机在协作机器人紧张繁忙有序的操作下逐渐成型。

 

“今年电机行业形势较好,公司生产形势喜人。”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

 

作为泾县电机创新升级、推进“两化融合”的“新高地”,皖南电机一直致力于品牌建设,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电机智能制造的高端基地。

 

得益于驱动和控制上的智能化改造,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品质上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公司负责人说,近几年,公司主打的产品高效节能电机系列产品一直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已经占领了8%到10%全国市场,其中格力、美的等大型企业中央空调采购皖南电机品牌份额已达到了90%。

 

“在‘双碳’的背景下,皖南电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不断加大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投入,致力于高效节能电机的研发制造,企业技术中心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YE4系列低压三相异步电动机也入选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公司负责人说,2021年,皖南电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9%;电动机产量比上年增长19%;全年总资产增长8.4%,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皖南电机的转型,只是该县工业产业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县科技商务经信化局党组成员、信息化股股长张中华说:“近年来,我们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促进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真策实招、真金实银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持”。

 

“比如我们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健康较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做出了‘关于延长电机产业集群若干扶持政策执行期限的决定’等扶持举措,鼓励企业规模发展和税收增长,鼓励企业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张中华说,“今年以来,累计发放贷款2.41亿用于94家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主动协助企业建设省级数字化车间6个,在全县工业企业推广机器人应用32台套,2家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政府‘送上暖风’,企业‘如沐春风’,就会带动我县产业转型的‘绿色新风’,最终会成为一场‘和风细雨’,滋养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

 

绿色生活,共建健康低碳城市

 

早上6点,小舟打开了手机上的高德地图,在上面设置今天的“低碳路线”。

 

从位于泾川名苑的家,先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再去单位,中午去菜场,晚上去幕溪河公园跑步……哪些路段是骑行、哪些路段是步行,他设置的清清楚楚。

 

“这是在积累我的碳能量呢!”小舟说。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后,他就地将车停在了园外的停车线内,然后步行去单位。

 

到单位后,小舟打开手机上的高德地图,手机页面上标注着今日已经节减的碳能量:骑行180克,步行1000克……光这一趟上班路,他就贡献了将近1.2公斤的碳减排量。

 

而在泾县,像小舟这样的“绿色出行碳普惠行动”的践行者,已经越来越多。2021年,城区已有60%以上的人员,摒弃了驾驶汽车、摩托车的出行方式,转向于更加环保的步行、骑行、乘坐公交出行的方式。2021年累计碳减排量已经达到1.33万吨,相当于1万辆国四车排放标准汽车更换为新能源汽车一年的减排量。

 

“本来城区就不大,空气也很好,开车上下班真的没有必要,对于我们久坐的上班族来说,更要珍惜难得的步行机会,锻炼身体,也在为环保事业作贡献。”小舟说,“积累‘碳能量’还能在‘皖事通’上兑换彩票拿奖品,去年我就拿了个空气炸锅,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给居民的“绿色出行”提供保障,我县也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提升绿色出行的服务品质。

 

“今年我们持续推进道路‘白改黑’工程,8月起,我们对城区李村路、青弋江南路进行‘白改黑’改造”。县住建局负责人表示,“道路‘白改黑’不仅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也有环保、减震、防尘、降噪的效果,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另外,今年上半年,我们还对城区的公园品质进行了改造提升,新增了3个美丽公园游园点,打通了幕溪河公园和341省道的连接线,完成了幕溪河滨水游步道照明安装,如今早晚都有市民在幕溪河廊道上走路跑步锻炼,大家都很自觉的参与到了‘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来呢!”

 

在交通上,“十四五”以来,我县对城区、城乡新增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时,加强已投用的纯电动公交车的升级,安装车身稳定系统、防紫外线玻璃、轻量化防滑座椅等装置,装配带有新风功能的电动冷暖空调,驾乘更加舒适,出行也更低碳。

 

两山转化,山水“颜值”变“双碳”价值

 

“李师傅,你的股权证已经办好了,给您送过来了,您家的竹子买卖再不用担心了,加入到我们的项目里,有收益,有分红。”

 

不久前,蔡村镇小康村的村民李师傅收到了“两山房票”,心里乐开了花。今年55岁的李师傅,长期在外务工,家里有十余亩的竹林,一直闲置着。“这几年毛竹的行情不太好,劳动力成本高,收益低,所以一直荒废着,看着着急,却又无能为力。”

 

一边是好山好水,另一边是闲置的竹木等林木资产,如何变废为宝,把“绿水青山”盘活成“金山银山”,泾县开出生态良方——试点“两山转化”,探索山水“颜值”变经济“价值” 。

 

2021年7月,作为泾县“两山”理念率先示范点,蔡村镇和泾县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子公司,利用银行的集散存入、整合输出的运营模式,将小康村优厚的竹木等生态资源零存整取,整合提升,盘活资源,高效开发,旨在通过对村生态产品进行盘活,结合林下经济发展,发挥产业效益最大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那‘两山转化’就是很好的实践”。县生态资源开发公司负责人说,“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两山转化’,不仅保护了地方的青山秀水,为‘碳达峰’提供了碳汇基础,同时,也撑起了当地的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盘活了村庄的资源,保障了集体的收入,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高效转化的重要举措,让老百姓捧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态‘金饭碗’”。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八百年前,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在路过泾县时,被这里美丽的山水、闲适的生活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绝句。八百年后,我们沐浴着党的二十大的暖阳,再次行走在泾川大地,眼前,是众芳芬郁、百草丰茂;耳畔,是习近平总书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谆谆教诲,时光仿佛也停滞了下来,静赏着这个千年小城,一步一步迈进“绿色低碳”的新时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